王丰,长安储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及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新能源发电、先进电能变换及微型电网控制技术研究领域。承担包含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四十余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能量补给的核心设施,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近日,王丰教授就充电桩补能分类、技术革新、市场格局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行业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洞见。
充电桩按照充电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直流、交流和无线充电桩三大种类。其中直流充电桩以高充电效率受到市场青睐,多用于快速充电场景。交流充电桩则因其成熟技术和低安装成本,主要应用于居民社区、私人居住地等。无线充电技术虽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其未来的应用潜力不容小觑。
技术创新是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市场上直流充电桩的功率范围从30kW到480kW不等,能够兼容400V与800V电压平台的电动汽车。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分体式直流充电站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一体系的直流充电桩,分体式充电桩将所有由DC-DC构成的充电模块集成在一个大型机柜内部,作为充电堆进行集中监控及调度,使单个充电站能够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高效充电。目前市面上已出现一款1000V、800KW的共享超充堆,它能以600kw的最大输出功率支持多达16个充电枪的并行使用,极大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行业发展。
产业链构建方面,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配套基础,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充换电设备行业。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如充电模块、继电器及监控计量设备等,构成了产业链上游。中游的技术进步则推动了充电桩和充电枪的发展,直流充电桩尤其突出。产业链下游以充电站运营商为主,部分充电桩元器件生产商和充电桩设备制造商也参与其中。
高压直流快充和液冷散热技术是电动汽车充电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实现更快充电速度和更高效率提供了解决方案,国内外充电设备厂商正积极开发采用这些技术的超快充产品,以提升充电性能和安全性。此外,车网互动系统(V2G)展现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之间的巨大潜力,不但有助于平衡电网负荷,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的运行效率。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这些创新将进一步加速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
在技术进步的浪潮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充电桩创新发展成为我国朝着低碳经济和智能交通转型的重要动力。长安储能研究院正积极响应长安绿电战略,致力于追踪充电桩技术的最新进展,并通过持续的储能技术升级及创新,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